苏大平属兔,今年整50岁,摩托车占去了他生活的大半。1987年,24岁的他在天桥开了自己的“门脸儿”;1999年,36岁的他参与组织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2011年,48岁的他加盟杜卡迪北京担任维修主管;去年,他在西四环外开了自己的摩托车工场。
苏大平有个梦想,以古典的维修方式、现代的精密工具开一家摩托车“医院”,做一个“摩托复活者”。
苏大平的第一桶金源自摩托车。1987年,他在天桥商场后面的街上开了自己的“门脸儿”,此后又陆续转战羊市口、广渠路。那时的维修服务业并不发达,摩托车都是在谁家买就在谁家修,卖的车越多、遇到的故障越多,多读资料、虚心请教、勤于动手、积累经验,让苏大平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高手。
1997年,国内经济形势向好,也为苏大平带来事业的春天。企事业单位的效益普遍很好,很多人拿了年终奖就直接跑到店里来买车。那一年,苏大平的店有60平方米的面积,每年的房租就要18万元。但他的好日子只过了两年。受到经济下滑、水货车入关的冲击,突然就没人买车了。
1999年,同样热爱摩托车的赵辉与银川摩协的老陈开始筹备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生意清淡的苏大平也参与了组织工作。苏大平说,那是国内的首次摩托车长途骑行,谁都没有经验可谈,从前期探路、制作路书到组织联络、后勤保障,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当近30部公升级的摩托车浩浩荡荡进城时,整齐的队形、统一的服饰、炫目的装备……整个银川都“震”了。那时,我们内心的满足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无法向他人诉说,之前的所有辛苦、所有坎坷都成云烟。
2011年,苏大平加盟杜卡迪北京任摩托车主管,不但可以接受杜卡迪原厂的维修培训,零距离地了解杜卡迪的原理图,更有机会亲手拆解、组装发动机,让他体验到欧洲摩托车的巧妙构思、精致结构。苏大平说,杜卡迪的轰鸣声并不悦耳,但若有机会分离干式离合器部分、倾听发动机的运转,会发现完全没有细碎的金属摩擦,会为其独到的静音设计而折服。从喜爱意大利设计到赞叹意大利动力,苏大平彻底爱上杜卡迪。
苏大平的理想是开一家“摩托车医院”。他说,修摩托车就像给人做手术,无尘的车间、专用的工具、规范的工艺是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在杜卡迪的维修工艺中,安装变速箱轴承前,要使用55千瓦电炉将箱体温度烘烤至91度至98度,然后再将轴承嵌入;取出轴承则要使用专用冲床。很多小作坊缺少专用工具、只能使用蛮力拆卸,当着车主根本不敢修车。我理想中的工场,就是要让车主看到修车的过程,把观看维修、了解爱车当做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