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摩托运动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规划未来10年的工作。摩托运动作为摩托产业的舞台,既服务于经济建设,又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为促进摩托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摩托运动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中国摩托运动发展回顾
中国摩托运动始于1952年。中国摩托运动协会成立于1954年,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中国摩托运动协会于1979年10月加入国际摩联,是国际摩联、亚洲摩联的会员。20世纪60、70年代,摩托运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是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和第六届全运会比赛项目。在作为第七届全运会的表演项目之后, 摩托运动逐渐步出计划经济的舞台,踏上了市场运作的轨道直至今日。1994年,原国家体委进行项目改制,摩托运动成为最早步入市场的运动项目之一。发展至今,中国摩托运动协会举行了包括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中国超级摩托车锦标赛、亚洲公路摩托车锦标赛、国际摩托车邀请赛、世界公路摩托车锦标赛等一系列国内和国际赛事,以及摩托车旅游和拉力活动,参与赛事或活动的人群逐年扩大,赛事或活动的举办地逐年增加。目前赛事的影响力已逐步形成,赛事的参与性也逐步扩大。截止到2012年,在中国摩托运动协会正式注册的团体会员77家,注册的专业车手470人,业余车手2000余名,注册车队53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从事摩托运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以京、沪、粤为主的赛车人群逐步稳定并扩大,珠海的泛珠三角比赛、广东肇庆的风云榜、上海天马的天马论驾、北京金港的摩托车节、云南的业余摩托车大奖赛等一系列以爱好者为基础的运动群体日益庞大。赛车场的运营初具规模,摩托运动的运作机制正在逐步与市场接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日益发展壮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我国参加和组织国际比赛、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摩托运动协会承担了亚摩联主席国秘书处的工作4年,参与了国际摩联公路摩托车世界锦标赛(MotoGP)的组织以及亚洲锦标赛及国际邀请赛的运作,这些都让我国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摩托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主办国际大型赛事和国际组织的活动,我国摩托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竞技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摩托运动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无论是整体的运动竞技水平,还是赛事的商业运作水准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摩托运动的总体发展尚不平衡,和世界一流的车手相比,我们的车手依旧还处在相对较低的竞技水准;和世界顶级的赛事相比,我们的商业化运作程度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和世界先进的管理团队相比,我们的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国内摩托车产业制造研发水平相对薄弱、城市禁限摩、摩托运动文化尚处于萌芽阶段,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摩托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挑战,把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作为项目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认真研究当前我国摩托车项目所处的环境和形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布局之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摩托运动也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谱写新时期摩托运动发展的新篇章。
二、未来10年中国摩托运动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摩托运动需求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以普及和多元化发展摩托运动、培养后备人才、推动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促进我国摩托运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1. 总体目标
根据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夯实摩托运动的社会基础,全面提升摩托运动的认可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中国摩托运动的水平和效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摩托车产业的联系与互动。优化项目布局,完善竞赛制度,形成国家办、地方办、社会办相结合的摩托运动发展格局。倡导项目的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模式由局限性、单一性向大众性、娱乐性转变,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巩固和提高管理水平、组织水平、竞技水平、服务水平、推广水平、宣传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阶段目标
根据目前开展的摩托运动项目,结合各项目现阶段的实力和水平,可划分为:
常规及主打项目: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
新兴及推广项目:ATV全地形、摩托车花式极限、摩托车长距离拉力集结;
普及及娱乐项目:全国摩托车业余选手大赛、各赛车场举办的摩托车区域性比赛、厂家举办的摩托车骑行活动、摩托车旅游文化活动等。
根据以上项目划分,可将未来10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2017年
保证常规及主打项目的巩固与完善,继续扩大优势,优化赛事细节,打造精品赛事。新兴及推广项目要进步与提高,争取有1-2个项目实现向常规及主打项目的过渡,培养管理人员,拓宽赛事思路,保证项目正常持续的开展。普及及娱乐项目要在个别小项上有突破,加强地方赛事的统筹和监管,做好群众性赛事活动的服务工作,使摩托运动的根基庞大、坚实。同时挖掘和开展新兴项目,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赛事活动,普及摩托运动,吸引潜在人群,培养和营造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文化。
第二阶段:2018年-2022年
2018年到2022年,常规及主打项目要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在一些项目上形成稳固发展态势,与地方政府、赞助商、推广公司达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新兴及推广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有1-2个项目实现向常规及主打项目转化,并且继续向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展;普及及娱乐项目明显增加,实现车手人群的不断扩大、后备人才输送的良性循环。
计划在10年内,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的团体会员达到约100家,注册参赛车队约90支,车手约5000人,地方性不同类型的赛事和旅游休闲活动约50场。将世界公路摩托车大奖赛、世界越野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耐力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花式极限摩托车锦标赛、国际性的摩托车拉力集结活动引入中国,扩大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和中国摩托运动的影响力。
坚持“巩固基础,提升水平;发挥优势,形成传统;面对基层、扩大规模”战略,形成合理的项目布局。不断深化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使后备人才培养、竞赛制度改革、大赛组织工作、科技保障、文化建设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提高摩托车项目的竞技实力和软实力。
(三)基本原则
1. 坚持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
巩固常规项目,扩大新兴项目,提升普及项目,鼓励新开展项目。以保持常规项目为根本,在一些有市场和群众参与、反响良好的项目和小项上加大关注和扶持力度,重视长线建设,促进摩托运动的全面发展。调动地方和俱乐部以及参赛车手的积极性,促进摩托运动的良性循环。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保持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2. 坚持发挥地域优势,合理布局,提升竞争力原则
以摩托项目开展较为积极、有群众基础的省份为重点,在项目布局、人才交流、政策扶持、对口支援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扩大项目发展规模,提升竞争力。
3. 坚持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结合原则
以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竞赛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项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保证。
4. 坚持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原则
重视运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的选拔、培训制度。坚持体教结合,大力发展扶持培训学校和基地,积极为车手的文化教育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项目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摩托运动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摩托运动赛事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级别、各类别的赛事,通过合理规划,逐步形成水平拉开、逐层递进、服务对象差异化的比赛体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构建起金字塔形的摩托运动赛事结构,金字塔下端以地方性赛事和俱乐部赛事为基础,代表中国摩托运动最高水平的全国性赛事位于金字塔顶端,改变目前中国摩托运动以全国性赛事为主的倒金字塔格局。在地方摩协和俱乐部的参与下,使地方性、俱乐部赛事多元化,打造门槛低、参与程度高、受众面大的普及、娱乐型赛事,使全国比赛与地方性、俱乐部赛事水平拉开、层次递进。实行竞赛分级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和俱乐部、赛车场等办赛的积极性。
有计划地承办重大的国际比赛,精心策划、统筹安排,打造品牌赛事,以品牌赛事为先锋,塑造摩托运动形象,展现摩托运动魅力,开拓摩托运动市场,推动摩托文化发展。
根据摩托产业发展的要求,搭建新型赛事平台,在观赏性比较强的项目上尝试职业联赛或者职业表演活动,搭建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体现绿色环保理念的赛事平台。
锻炼竞赛组织管理队伍,提高办赛质量和组织水平,提升国际地位,有效扩大摩托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
在完善赛事体系的过程中,强调摩托运动与产业的结合度,提高摩托厂商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参赛厂商队伍的数量。
(二)完善项目的结构布局
不断完善项目的结构布局,努力促进竞技体育和娱乐休闲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集中人力和物力,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国特点、适应国情国力、便于普及并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项目,走集约化的“精兵之路”。
在项目的地域布局上,继续推进“巩固基础,提升水平;发挥优势,形成传统;面向基层,扩大规模”的基本战略,鼓励并指导各地方、行业重点发展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好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项目的发展中有所侧重,集中力量打造本单位、本地区的“拳头项目”和“精品项目”,切实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以俱乐部为基础,协会辅以教材、人员及器材为补充,构建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摩托项目起点低、基础差和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后备人才基地的评定与扶持办法。对具备后备人才培养条件的单位进行扶持,树立典型,鼓励先进,调动其开展的积极性,运用政策手段加强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建立中国摩托学校,推行阳光计划,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探索多种形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加大对于国内摩托运动运行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观摩、培训和实践,培养出一批政治思想过硬、技术业务精通、组织管理内行的高素质摩托运动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这类专业人才的统一管理,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认识和遵循项目的发展规律
深刻认识摩托运动项目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重视对发展规律的研究、把握和运用。密切关注和分析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动向和趋势。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的总结、整理和借鉴。根据项目运动规律、运动员成长规律等,编制项目训练大纲和培训教材,将参赛、办赛方案程序化,指导各方面人群的训练和参赛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组织建设
紧密依靠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大力推动地方摩托协会和俱乐部建设,形成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省级协会、基层协会(俱乐部)三级摩托运动组织网络。省级协会和基层组织是构建中国摩托运动赛事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基础,是推动区域之间合作,共同利用和开发人力、物力资源,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摩托运动协调发展的组织基础。
在大力推动地方摩托协会和俱乐部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摩托运动的全国性管理体制和网络,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到地方形成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管理有序的社会化摩托运动组织体系。
(二)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既是中国摩托运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摩托运动健康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要加快摩托运动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摩托运动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国摩托车运动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完善中国摩协各项管理制度、竞赛制度,使各项工作和赛事活动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以保障摩托运动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省级协会、基层组织要根据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相关制度,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管理。
(三)场地建设
根据摩托车不同项目特点,建立相对长久固定的比赛场地,以协会命名的方式,对现有的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分类管理和扶持,使之成为摩托项目的专项训练基地,更好地为摩托车运动选手、爱好者练习服务。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和活动,提高现有赛场、赛道的利用率。
建立起摩托车越野场地建设标准以及认证制度,使场地建设、审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国内场地管理的数据库,逐步积累场地建设和改造的经验。目前我国有通过国际摩联认证的3个公路赛赛车场,还有近10个固定的摩托车越野赛场地。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兴建赛道,再兴建2-3个公路赛赛车场,4-6个摩托车越野赛赛车场。
(四)人才培养
加强体育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业务、有专长的年轻干部走上摩托运动项目事业管理和产业开发的工作岗位,并注重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摩托项目竞赛、外事、开发、宣传等业务能力,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梯队。
加强项目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国家教练员学院、科研院校等机构合作,组织摩托车项目专业岗位培训班,从专业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中培养运动队急需的相关岗位人才,并建立摩托运动人才信息库,随时为参赛队伍和会员单位提供服务。定期组织教练员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促进人才流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可适当地聘请外籍教练,引进先进的训练理念,丰富训练方法和手段。
加强项目裁判员队伍的建设。规范项目裁判员的培训、考核、晋级、注册和选派制度,建立分项目的裁判员信息库。注重裁判员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接触到项目技战术发展的最前沿,参与到国际体育组织对项目发展和规则调整的有关决策中。各级别的裁判员数量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实现优胜劣汰,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为提高摩托运动水平、引导训练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资金筹措
积极开拓和挖掘对摩托运动项目投入的主渠道,鼓励社会团体、摩托车相关企业、广告公关公司等对摩托运动的赞助和投资,拓展资金来源。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互动、体彩支持的项目多元化投入模式。对于赞助或投资建设的场地设施、培养体育人才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和回报。
(六)国际交流
未来10年要继续稳定和扩大摩托运动对外交流,广泛利用国际力量推动中国摩托运动发展。利用目前世界摩托运动向亚洲重心转移的契机,逐渐形成传统,在未来10年里力争实现国内2至3个城市连续长期举办国际知名比赛,力争更多国际知名赛事在中国举行。
在未来10年里,将世界公路摩托车大奖赛、世界越野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耐力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花式极限摩托车锦标赛、国际性的拉力集结活动引入中国,扩大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和中国摩托运动的影响力。为国内车手尤其是青少年车手创造更多与世界高水平车手同场竞技或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国内优秀车手参与国际高水平比赛,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中国车手出国参赛群体,逐步培养出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车手。
科学制定摩托车项目国际交流计划,进一步密切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摩托项目发展状况,扩大协会国际影响力,增加“话语权”,争取更多国际组织的支持与援助。
巩固和增加在国际摩联相关委员会任职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摩联相关会议和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摩托运动中的影响力。
(七)宣传推广
深入挖掘摩托运动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利用国际赛事或者重大比赛的契机,开展宣传、展览、征文、集邮等丰富多彩的摩托体育文化活动。注意对摩托运动文物、史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充实中国体育博物馆。与新闻媒体进一步合作,在增加比赛电视和网络直播的同时,促成更多的摩托运动电视栏目和专题报道新生,促成更多的赛车运动专业网络和栏目新生,同时进一步加强报刊、杂志和广播媒体对摩托运动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体和自媒体,加强摩托运动宣传的时效性、广泛性与深入性,加强与摩托运动爱好者的互动,开拓新的传播领域。
深化对媒体和体育新闻规律的认识,完善体育新闻工作机制,搭建有效信息平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摩托运动的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引导舆论,反对恶意炒作、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行为。重视体育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有效地扩大摩托运动在国际国内体坛的影响。
(八)协会建设
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和社团工作的规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大会及各级组织机构的作用,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全面贯彻国家摩托车运动管理的方针,研究摩托车运动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
1. 充分认识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为全局服务的思想观念。自身建设是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开展工作的基石,要积极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要把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的工作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紧密地联系起来,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
2. 充分发掘、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摩托运动协会的联系和指导,集各地方协会之力,共谋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的发展大计,共同推动摩托运动的深入开展。
3. 加强和完善各单项委员会建设,设立越野、公路、技巧、花式、全地形车(ATV)、旅游、新闻、裁判、教练员、技术等约10个单项委员会。充分发挥单项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专题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并符合项目发展规律和方向的运动规则和技术规则。
4. 努力做好中国摩托运动协会领导机构换届工作,完成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巩固协会领导机构的职能和核心作用。
5. 加强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