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摩托  MotoGP  电动车  宗申  摩托车  价格  力帆  铃木  本田  踏板 

欧洲制造业困境之下的中国出口市场机遇

   日期:2024-06-12     来源:群策网    浏览:355    评论:0    
核心提示:来自《参考消息网》六月 2 日的报道,德国《世界报》网站五月 28 日刊登题为《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的文章,作者是卡斯

来自《参考消息网》六月 2 日的报道,德国《世界报》网站五月 28 日刊登题为《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的文章,作者是卡斯滕·迪里希,文章摘编如下:

信用机构德国 “ 信贷改革 ” 公司和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最近联合发布的企业关停报告显示,去工业化正在加剧。而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调查表明,2023 年有 17.6 万家公司从市场上消失,其中只有 11% 是破产所致,绝大部分是悄然关停的。这类公司中,工业企业越来越多。

企业关停在市区尤为明显,例如当个体户经营的男装店、最喜欢的理发店或街角的意大利餐厅消失的时候。“ 信贷改革 ” 公司经济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帕特里克-路德维希·汉奇说:“ 无人的商铺和空荡的橱窗会在经济和情感上影响附近的居民。” 汉奇称,建筑企业、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商、机械制造商、汽车制造商和电气工程公司的关停对德国的影响更大,但它们的消失往往不被注意。“ 工业企业的关停正在伤害我们国民经济的内核。” 他令人警醒地形容这一趋势说,“ 工业基础正在萎缩。”

****** ****** ****** ****** ****** ******

广义上,被公认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元素有四个:技术、资本、能源和市场。受到众所周知的两大事件影响,欧洲的制造业以至是市场,都面对着严重的挑战 —— 有时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成本高低问题,经常性的大幅波动、受政治事件影响的各种重大不确定性,各种的内部折腾、牛李党争和路线斗争,更是悬在头上的定时炸弹。

我们既非经济学者、更不是政论者,非摩托车类的话题、只能人云亦云罢了,无法对此做出更多的解读。对欧洲制造业面临困境之下,中国摩托车在出口市场方面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看是否能为中国制造商提供一丝的参考价值:

1、在两轮摩托车领域里,欧洲制造商的前景呈一个负面的趋势,这个是大概率肯定的,政治因素的影响肯定会波及大部分的行业。这种影响究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影响会有多深,没有人能给出稳妥的答案,但日子还是需要继续过,对于中国制造商来说、欧洲市场(这里说的欧洲市场,主要是指欧盟市场)究竟算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坑,这就看企业如何去衡量自身的筹码与野心了;

2、除了那些追求把商品变成艺术品来销售的欧洲制造商之外,大部分的欧洲品牌、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开拓自己的全球供应链,以规避、分散风险;

3、早在十多年前开始,除了传统的外国人士采购之外,新冒起的、会向中国制造商订购车辆出口的新群体是海外华人,这里面既有旅居海外的华人、也有过去经商的中国人。这是二十多年前、随着出国变得容易之后的结果,欧洲市场上很多新品牌,背后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商的身影;

4、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所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除了同样的中国制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竞争者就是日本制造商的东南亚制造。过去,多家日本制造商都会以南美洲(尤其是巴西)作为供应欧洲市场的主要生产地,但自从 2008 年的欧美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就渐渐成为了他们在中、低排气量产品里面,攻略全球市场主要生产地。在中、小型排气量车型的领域里,日本制造商在东南亚生产的车型,实质上抵消了一部分中国制造商在价格上的优势。关于这一点,稍后会另文简介一下具体的价格对比;

5、日本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议,日本产的摩托车进入欧盟市场、多多少少有一点关税优势。尽管欧盟市场是以环节税(增值税)为主,关税的税率并不高;

6、土耳其是近年来摩托车产能和新品牌涌现都快速增长的国家,中国制造商是其中的重要玩家之一。还有很多的东欧国家,让欧洲制造业的未来,看起来也许没有字面上那么的糟糕,至少还不算是完全看不到将来;

7、到目前为止,在个性化、娱乐化车型的领域里,欧洲市场仍是全球最具指标意义的市场。当他们的本地生产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的时候,这究竟是否算是一个机遇,尤其是过去多年里,一窝蜂地去尝试推出更大排气量的个性化、娱乐化车型之中国制造商来说,打开欧洲市场的钥匙究竟在哪里、是否足以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这需要他们自己仔细思考;

8、从过去二十多年的个人见闻去看,由于都并非财团级的规模,中国制造商通常都只能侧重于单一领域里的经营:要么主力做小车、要么主力做大车,要么侧重于国内市场,要么侧重于出口、代工市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发挥出就近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 年欧美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本大量采用 CNC 加工而成的小型越野车、快速地就失去了出口订单,这个时候,面向出口为主的企业才想起了、看是否能在内销市场上碰碰运气;而做内销的,累了的时候才想起,是否也该打起精神来、试一下出口市场。而口渴的时候才想起挖井,其结果可想而知;

9、想碰碰运气、就该有一个要找到运气的方式。嫌参加车展的费用太高、效果不明的话,那么剩下的、本小利大的可行方式就是撒网,至少是向海外的互联网上撒个小网,让海外用户可以搜素得到制造商的英文基础信息;

10、个人的角度,对欧洲制造业的复苏、并不乐观,贸易保护主义(譬如扬言要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抬头也是这个看法的佐证之一。而正如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里以至是大部分的场合,这句话依旧有效。至于做好准备的成本、利与弊,那就各自盘算了。

下面的图片,由中国制造商代工生产的部分欧洲品牌车型(资料图片)。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中心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粤ICP备12090350号
全球摩托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