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随着国内的制造商向国内上市了一些新型号的边三轮车型,让原本无声无息的边三轮市场,火了好些日子。而实际上,国内的部分制造商,之前就一直有生产边三轮的车型,有大排量的、也有小排量的,只是最初的时候,主要是用于出口的接单。
不过,最近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就谈到,最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边三轮的卖车信息 —— 几乎都是 “ 只跑过一趟 ”、“ 仅走过几十公里 ”、“ 准新车 ” 等等的字眼。而闲聊之后的结论是:边三轮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并不比两轮更方便,注定了就是个情怀车。但现代社会在娱乐、休闲方面的选择实在有点多,若非有着深刻的故事、若非是一个热切的爱好者,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情怀车基本就只能是停在停车场或者是车库里,占用着一个车位,铺满了灰尘、部件也慢慢地老化... ... ...
在国内市场卖边三轮,自然无法期待它能像一些两轮车型那样的热销。但如果要让车型能够卖得去一定的数量,以覆盖开发、生产的成本,那么除了情怀之外,现代技术的含量、是否能够成为促使更多潜在用户,选择边三轮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对制造商而言,现代技术的意义主要是三个:独一无二的、具体的技术成果,让车辆具有最佳的性能;质量与价格之间、向质量倾斜;质量与价格之间、向低价格倾斜(如何实现低价格、低成本,本质上也是一门技术、技巧)。考虑到国内现在主要的制造业运转模式,如何把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配套,堆砌并调校出一台能让用户接受的车型,就成为了绝大多数整车制造商在现代技术的代名词。
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之下,车子耐用、不要频繁出小毛病(大毛病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好开、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是普遍的认知。这话虽看似简单,但对于制造商来说,这首先是个成本问题、随后就是一个技术和经验积累的问题。优秀的测试团队、技术团队,长时间的反复试验、改进,是现在摩托车制造业主流的买配套装车模式之下,必备的基础条件。
如果说,边三轮在国内整体的摩托车消费潮流中、还有生存可能的话,那么边三轮该如何去吸引更多潜在用户的目光?如何让这个本来市场就相对较小的消费领域,可以慢慢地成长、又或者说至少不会萎缩?自己的看法是,要么就是去尝试创造更多的情怀,要么就是在边三轮原有的驾驶特性中、增加更多的现代技术含量,让车子更好骑。
要让车子更好骑,技术来源之一是更长时间的反复测试,或者是从赛车中获得经验之后、“ 减配 ” 下放到量产车中,后者是海外一些制造商多年以来的主要手段。水平所限,我们无法提出更多实质的论点与方法,仅仅就透过对边三轮一些比赛的简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启发吧。
边三轮的比赛,公路型的被称之为 Sidecar,是 FIM 世界锦标赛里的主要竞技项目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今天我们用几张图片、来简单看一下 FIM 边三轮越野世界锦标赛(FIM Sidecarcross World Championship,也称之为 WSC),这个起源于 1956 的运动项目,看看在极端条件下飞驰的边三轮,能否为开发出更有吸引力的量产车型、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下面的图片,FIM WSC(World Sidecarcross Championship,FIM 边三轮越野世界锦标赛)里的边三轮越野赛车(资料图片)。
下面的图片,FIM 边三轮越野世界锦标赛 2019 比利时站的比赛现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