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通江
6月12日午后,我们在达州市取了车,踏上征程。计划晚上赶到巴中市通江县,里程虽不多但全程山路。从达州城区顺210国道北上,过北外、罗江、蒲家,在八口村左转201省道之后,大货车基本不见了,道路却崎岖陡峭起来。一座座山、一道道弯,一路盘旋俯冲,越走地势越高。
傍晚5点多,在梓桐镇街道边,我们邂逅了此行的第一个红色景点——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正在铁将军把门的院外转悠,过来一个中年人。是梓潼镇党政办的鲁尚平主任,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地喊来工作人员打开大门,并义务为我们陪同讲解。
原来的达县梓桐乡是一处战略要地。1932年8月,红三十军解放了此地,军政治部就设在这座乡伪团总杜光庭的“杜府草堂”内。1934年7月,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住在这里并指挥了何家山、垒城寺战役,重创了进攻川陕根据地的敌人。当时,政治部大院的南门有一副石刻的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是当时的乡苏维埃主席何永瑞创作的。鲁主任说,这对石刻对联已经在1959年运往北京,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现在的政治部旧址东门则是后来原样放大复制的……
离开梓桐乡,天色渐渐暗下来,车灯前方山道弯弯、两侧是黝黑的山林和峭壁……一阵急行军,抵达大山深处的通江县城。
6月13日的计划是在通江境内活动,先去参观位于县城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再去40余千米外的王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祭拜先烈,最后去烈士陵园附近观看著名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我们在通江的活动得到了通江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李明主任全程陪同并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便利。
通江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县。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县城,总部就设在文庙院内至1935年春。两年多的时间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等最高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帷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地方武装和老百姓的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剿”,发展壮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午后,来到王坪烈士陵园。这片青山环抱的陵园创建于1934年7月,并在历次战役中不断扩大规模,埋葬了7800多位有姓名的烈士和17000余位无名烈士,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镌刻烈士姓名的英烈纪念墙前,面对那些还没来得及取上成人名字的“贾胖娃儿”、“陈喜娃子”等小红军烈士的名字,我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来到“赤化全川”石刻标语观景台前,我们的情绪才逐渐平稳下来。1934年,红四方面军錾字队历时5个月,在这片峭壁上刻下了字高5.5米、宽4.7米、笔画深0.35米、字间距7.1米、离地15米的四个大字,几十里外清晰可见。红军北上之后,当地百姓用糯米掺炭灰泥浆将这四个刻字保护至新中国成立。现在,这幅世界已知的最大的石刻标语历经80余载仍完好如初,堪称红军文物之最……
6月14日,告别通江,前往万源。我们的线路计划是经麻石、镇龙进入万源市秦河乡,然后东行奔210国道。选择走秦河乡,目的是看一看那里的三官场老民居和荔枝古道。这是一条狭窄崎岖的深山小道,尤其是过镇龙镇进入万源境内之后,路面破损严重,坑坑洼洼的狭窄路基旁边就是悬崖深谷……但是,风景是真的好啊。
经过一段几乎是仰着走的漫长上坡,我们来到了三官场9组,看到了三官场老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五世同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川东北四合院民居建筑,主体榫卯结构,基本保持了原貌,整体古朴厚重透着浓浓的沧桑……
在宅院门前,我们遇到了三官场村委的一位女干部,这位热心的大姐为我们联系了前任村长蒲老汉做向导,让蒲老汉带我们去看荔枝古道。淳朴厚道的老村长和他漂亮的小孙女,领着我们翻过山坡来到山顶,一道蜿蜒于密林中的小道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道。天宝年间,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每年荔枝成熟后就令人从重庆涪陵快马加鞭驮荔枝去长安,全长一千多千米的荔枝道正经过三官场村……
6月15日上午,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万源城中的红军公园,这里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1934年7月16日至8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万源马鞍山地区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激战,歼敌一万余人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战绩最辉煌的一场战役。200余位开国将军参加了这场恶战,许世友的大刀都砍卷了刃。万源百姓也为红军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节衣缩食支援红军,甚至有饿着肚子支前的百姓饿死在为红军送饭的路上……不足20万总人口的万源有十余万人参战、四万余人参军,北上长征的8600人在建国后仅幸存不足300人……
我们的参观和拍摄得到了陈列馆工作人员的支持,在感动之余,陈列馆中的史实资料
和珍贵文物更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红军,这个国家的脊梁!
出了陈列馆大门,川陕革命根据地探访的第一部分就结束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会继续深入大巴山,因为那里有英勇不屈的巴山游击队。迎接我们的,却是意料不到的艰难……
*注:两辆车出发前均已获得临时牌照,因行程问题在万源才正式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