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眼前,全球各车队、车手、配套供应商,只能沿用过往在燃油车方面的车架/底盘、悬挂、驾驶几何等的原有基础。如何针对电力驱动之下的输出特性、进行动力以外的其他子系统的针对性开发,实现对传统概念进行革命性的、颠覆的车体设计,还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更多的资源,才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摩托车在操控极限方面的框架。
下面的图文是群策网在 2011 年时候的报道,通过与宗申车队间的对话,希望可以让大家对电动赛车、这个电动车的技术前沿、与传统燃油赛车,在开发过程中的差异有所了解。
宗申车队的主力机械师阿叶(叶庆良)、阿臣(郑伟臣)在 AO’S Racing 效力多年,跟随车队出征过 MotoGP(WGP250)、FIM 亚洲公路锦标赛(SS600)、亚洲国家杯,CRRC、CSBK 等国内、外无数的比赛,与他们的相识算是去到无所不谈的程度了。
在 TTX-GP 期间,整天与他们混在一起,谈得最多的问题总是油、电之间各种各样的分别。每次问到相关部件的分别(工作原理、调整与设置)之时,阿臣总会大声讲:两码事。他说,对于汽油活塞式内燃机,用中医看病的方式:望、闻、问、切,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此外,还可以有厂家提供的 “ 天书 ”(改装零件的使用手册、修理书之类)作参考、对照,对问题作最后的判断。而且,每当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 “ 拿来主义 ” 购买那些现有的、人家已经按标准调试好的装备。在国内,这种做法就足以经常地登上颁奖台了,但是一到了外面,就不说远的(远的或者就只能是为 107% 而努力了),跟东南亚的车队相比,不管是车手还是赛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阿臣没给机会我打断他的话接着说,但是在电动车的领域就完全不同了,大家都还在研发中,你想买现成的装备但人家根本就不卖,你只能自己从零开始。从零开始存在着很多基本的条件,这就多得一个 “ 胆大心细 ”,又热爱着赛车既头 — 大哥雄。自己和阿叶等一班同事,才有机会参与中国第一台电动赛车的研发,由零件到整车,每一部分都要经过反复的试验,都忘记浪费了多少时间、损坏了多少个部件,最大的挫败感就是在珠海试车的时候,烧毁了两部车… … …我们大家都曾经怀疑过,究竟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造出一台具有竞争力的赛车出来,Oh,其实整个过程你在旁边转来转去,都应该知道了。
谈到了工作过程中两种不同动力装置的分别,阿臣说工作上的分别就好象是换零件跟修理零件那样,电动车的每一个步骤、每次运行后都要做记录、计算,而且要非常地细致。作个简单的比喻,就好似绣花一样,一针一线,都要环环相扣,哪怕就那么零点几伏的电压差,都可能会导致大问题的发生。几乎要整天带着万用表,而在 SS600 的年头,你什么时候见过我们到处都带着万用表?!因为这是电,你根本没有办法依靠感官知道它的存在,除非当你触电了、产生麻痹了的时候。刚开始的时侯,就经常触电,搞得一双手对车身都快要产生恐惧感了。
如何安赛道控制电量输出、能保证赛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都能得到均匀的电量、又要保证马达不致于过热而输出降低或者烧坏,这一切一切都需要数据的支持,而且这些数据只有靠自己一点一点地去积累,切切实实地有钱也买不到,这是和燃油车最大的不同之处。其他嘛,就是和燃油车差不多,减轻重量,行走装置的设定等等。
最后他说,从颁奖台回到了维修站之后,当看到自己有份参与制造的赛车和欧洲车队在一条起跑线上,在燃油车的领域这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更何况,连赛会都因为我们赛车的实力超群而要找我们商量,这种成功感、荣誉感,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而我们在电量这么悬殊的情况下,还可以登上了颁奖台,就证明了之前的一切没有白费。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改良,成绩肯定会更好!
编后语:为何日本、欧美的相关企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作坊,也总是对新的东西有着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追求?经过了对 TTX-GP 的观察,特别是留意到机械师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举动,我感觉到与其说是企业,还不如说这就是人本身对挑战高难度、寻求超越自己的一种刺激。在基本条件许可下,这就是人对一切未知事物进行不知疲倦地、专注着的驱动力。而自己身在这样的一个聆听过程中,思想中便似乎暂时忘记了金钱、物质的存在,更多的就是一种发现者、探索者般的境界。反思之下,企业价值几许、生命周期有多长?或者就是源自于人本身对探索的兴趣以及为之付出的程度。
相关链接:
“超越摩托质量的电动车 ”(三):机械师谈电动赛车的开发
“超越摩托质量的电动车”(二):宗申电动赛车的开发见闻
“超越摩托质量的电动车问世”(一):且问如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