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otgp或昔日的GP500车手大开油门加速时,战车便会起头,缺点是降低战车的车速,最终影响圈速。虽然现在可以使用先进电子科技抑制起头,但让电子系统过度介入又担心降低引擎的马力输出,因此工程师在包围上加装定风翼,运用空气动力学增加车头的下压力。虽然定风翼有效抑制起头,但缺点是增加车头的重量,有可能影响转向灵活度及增加风阻,因此MotoGP车手按每场比赛的实际情况才使用。
相信不少摩友看过这张YAMAHA代表性的升头照片,这台YAMAHA TZ 750是最接近当年Works门GP500 YAMAHA YZR 500(OW)的生产性街车,所以对选手要求极高的驾驶技术。
照片中的人物,就是车坛著名车手——黄介文先生。黄介文先生活跃于70~80年代,他曾获得澳门新手赛、高级组及本地石岗多场赛事冠军,是公认拥有顶尖驾驶技术本地车手之一。
说到黄介文先生,就不得不再晒一下这张摄于1985年香港石岗机场跑道的老照片,黄介文也是这张照片的主角,以及摩托车界的传奇——万里达车行。当年不少本地车手希望获得当时的万里达掌舵人莫祺先生赏识,提供全副武装包括战车参加澳门GP、高级组或新手赛。
照片内的战车是万里达提供的TZ 750,讲起这台车就厉害啦,单看右边3条排气管就知道非同小可。其实TZ 750是YAMAHA 70年代的代表作,面世原因是符合1974年美国DAYTONA 200参赛条例,战车必须生产最少200台推出市场出售,但实际上多售给车队参赛了,这即是所谓生产性街车。
TZ 750不但是量产,价钱也非常昂贵,非一般平民车手可负担,车辆是针对SUZUKI及KAWASAKI的2冲750而来。虽然说TZ 750是生产性,但车架结构及引擎是参考Works的GP500战车YZR500开发。早在70年代中,已有不少欧洲及日本车手开始使用TZ 750参加澳门GP。
第一代TZ 750只有694cc排气量,所以正确型号是TZ 700,战车采用旧式的子筒尾避震,来到1974年第二代TZ 750增至747cc,1975年并改用现代化的单筒尾避震,最后一期TZ 750在1979停止发展,随之而来是4冲战车年代。
而黄介文先生驾驶的TZ 750相信是后期生产的战车,原装车车约120hp马力,更换YAMAHA的KIT料后增至大约150匹。听黄介文先生讲战车的马力十分强劲,即使转速下跌后也可轻易提升车速,较低转差的2冲250或350好开,但由于马力太过强劲,油门控制非常小心,还有车身庞大,弯向性较差。
●已故新西兰车手Rodger Freeth,使用自己设计的F1概念车头及风翼,加装至YAMAHA TZ 750参赛。
在70年代初,曾兴起专给2冲750战车参加的FORMULA750世界赛,目标是取代GP500赛事,参加者也是当年顶级车手。但由于YAMAHA TZ 750多年来雄霸赛事,使其他车厂陆续退出,所以赛事维持大约10年便寿终正寝。
●参加GP500的1979年YAMAHA YZR 500(0W45),事实上TZ 750多年来的科技也是跟着YZR 500走。
今天有哪一台YAMAHA战车较接近TZ 750?答案是沒有的,唯一比教接近是1999年针对WSBK推出的4冲YZF-R7。
●1999年生产的量产R7是针对WSBK而设。
事实上,当年万里达引入多台超昂贵的TZ 750及TZ 500,从中可感受到莫祺先生对赛车的热诚,于此同时还要向昔日参赛澳门赛车的本地车手致敬,为本地赛车史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