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宾护卫队在杭州 供图 | 视觉中国
讲真,虽然G20峰会落幕好几天了,这样的镜头在政知局小伙伴的脑子里还是时不时回放。
这支队伍开到杭州,意义真是不同寻常。要知道,这可是国宾摩托车护卫队成立30余年以来首次跨区执行任务,也是他们动用兵力和车辆最多的一次。
G20峰会当然办得很成功了,政知君觉得,其中国宾护卫队也是为此加了分的。
巧的是,最近政知局还真有机会走进武警北京总队一师五支队国宾护卫队,一起来探秘吧!
应对突发
车速120公里捡拾爆炸物
国宾护卫是世界各国在外交活动中接待来访国宾的最高礼仪之一。1984年7月12日,武警北京总队国宾护卫队正式成立,在重大迎宾活动中正式使用摩托车护卫礼仪。
政知局获知,为确保外宾的安全,护卫队总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提高性训练,这些训练和普通人见到的“特技”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就拿捡拾爆炸物来说吧,在平时的训练中,队员们会把砖块、罐头盒等作为假设危险爆炸物品布设在途经路上,在车速保持在120公里每小时情况下,一只手扶着车把,俯身一只手将“爆炸物”捡起来、扔出去。
“心理素质还是要过关,不能害怕,一只手扶把,一边弯腰捡拾。”国宾护卫队队员孙朋磊说,一开始训练,倒车的情况太多了,队员们身上基本都受过伤。“我们一般都带着手套、护膝护肘,做好防护措施。”
为了训练直线驾驶技术和队员的平衡力,窄路训练也是国宾护卫队必须练习的科目之一。在训练中,设置一个宽度为20厘米、高约10厘米的“独木桥”。国宾摩托车的后车轮宽度是18厘米,队员驾车通过窄路,在40米长的“独木桥”不准掉下来。
训练现场 摄影 | 魏彤
政知局采访中发现,护卫队员普遍反映难度最高、恐惧最大的是“过火圈”训练。在车道上连续设置10个火圈,相互间距5米,然后绑上湿棉花,并浇上柴油,点燃以后,队员骑车从火圈下面穿行过去。
训练现场 摄影 | 魏彤
“车身宽度是1米,火圈宽是1.3米,留给两边的空间也就是15厘米左右,稍不留意,就碰倒了。”这种训练对驾驶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均很高,失败率也很高。
在训练中,有撞倒火圈的,有被掉落的棉花烫伤的,甚至有不敢过的。
孙朋磊的第一次穿行也以失败告终,“保险杠和车镜剐倒了火圈”。他回忆说,“害怕,当时是真的害怕。”
军姿训练
“十字架”绑了几个月 把腰扳直了
在重大的外事活动中,国宾护卫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体现。相比一般机动部队,国宾护卫队对军姿的要求更高,在行进当中,护卫队员要保持颈部和背部成一条线,身体正直,与车体成90度直角,与地面成90度直角。
“我们的队员当中有头不正的,平时站军姿的时候都很正,但是往车上一坐,头就是歪着的。”孙朋磊还记得,护卫队里有一个去年选拔来的新兵,为了克服头歪的毛病,就自己拿着别针放在衣领处,这样,脖子一歪就会碰到别针,几次训练以后,脖子便扎破了。
至于后背绑“十字架”的情况则更加普遍。这是队员们为了克服腰板挺不直的问题,用背包绳或者腰带将两块木板绑在背上,一块木板与肩膀齐平,一根垂直于肩膀,然后坐在摩托车上进行训练。有的队员绑了好几个月,才能把腰扳直了。
护卫现场
差点找错要护卫的车辆
政知局了解到,在此次的G20峰会护卫当中,有28个国家元首需要护卫,7个国际组织代表不需要护卫,但由于和前一天原定的先后到达顺序不一样,差点出现护卫失误的情况。
参加护卫的一名队员介绍说,“当时的情况就是,包括一辆开道警车在内的车队行驶过来以后,主宾车队员们以为是要护卫的车辆,摩托车刚刚起步一米左右,就接到警卫局的紧急通知,摩托车就立即停下来了。”
护卫队在杭州护卫贵宾 供图 | 视觉中国
护卫队员孙朋磊已经参与了近百次国宾护卫,经历了很多突发情况。在他的印象中,有一次是从钓鱼台护卫某位国家元首到人民大会堂,在长安街附近,一辆悬挂地方车牌的车辆不清楚状况,直接开进了护卫小组的车道中。护卫小组当时立即从三车道变成一车道,“不变道摩托车车队和它就撞上了,那样会造成很大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