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一个神奇的符号。
不懂车人心中的圣杯,懂车人的第n(n大于5)选择。
它那高昂的价格与不匹配的性能;
它那自由的宣言与走不了烂路的尴尬;
它那品质的传说和与日系车的相形见绌;
它那炸街的快感与等红灯时支撑腿的压力,
它那穿越城市车海的愿望与糟糕的转弯半径,
它那不羁的神情与八十迈后倒车镜的震颤模糊,
它那翘头的广告图与被国产车超车的心情,
它那飙车的冲动与赛道困难户的美誉,
它那价格堪比奢侈品的头盔夹克手套与接近于零的安全性,
它旅行时的豪迈浪子气质与时刻担忧刮蹭丢失的鸡贼,
都在述说一个传奇:正是哈雷真奇妙,谁骑谁知道。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跟美国的整体实力有很大关系,在欧洲和日本,都有各自的机车文化,更不乏优秀的机车,欧洲有Ducati,BMW,Moto Guzzi,出vespa的piaggio等等,其实是英国还一个 Triumph(凯旋),日本的四大公司自不必多说。
在战后美国主导西方的世界格局,其机车亚文化也作为其强势文化的一个部分自觉不自觉地在世界各地渗透。所谓占领摩托文化制高点之称也许换成“最具知名度”更好。这完全是宣传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并没有原生机车文化的国家。要是意大利软实力无人能及,各种影视文学作品狂轰滥炸,也许,在现在的中国,提到摩托大家想到的是vespa和罗马假日中的赫本。
哈雷的造车理念与其他车系不同,他似乎并不在乎用户的骑行感受,按照老祖宗留下的配方,用最好的材料,前辈的教诲,建造出一部摩托车,至于这部车能发出多少马力,是不是好骑,甚至踩下刹车能不能及时停下来,都是不重要的。世界上没有两部相同的哈雷的这句话似乎也是这么源起的吧..(哈雷留给用户太多的DIY地方了,真不是黑..)
不过哈雷也真正的做到了“伴随车主成长”,它的产品始终在卖给同一群人,并且随着它的客户一起在慢慢变老。
即便事实如此,哈雷仍然是很大一部分摩友心目中的最终归属,等待不惑之年,穿戴着接近于奢侈品但安全系数几乎为零的骑行装备,骑上一部哈雷,没有炸街、没有爆表,风吹过脸颊,激起了年轻时内心种下的躁动不安的种子走向远方。